2019年1月30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办,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第四届“昆虫与化学”冬令营活动圆满结束。
44位来自上海分院的小朋友在父母的带领下早早便来到了集合点有机所君谋楼2楼第二教室。在上海分院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章文峻老师的简短讲话后便是开营仪式和营员分组。此次“昆虫与化学”冬令营活动以体验方式为主,分为为“昆虫体验”、“化学体验”。
在昆虫体验环节,昆虫博物馆的黄健波老师首先带领着营员们来到了昆虫博物馆展厅,开始了昆虫的探究之旅。营员们沿着展厅的昆虫标记依次经过昆虫生命厅、昆虫世界厅、昆虫与人类厅、昆虫文化厅。从昆虫的生命历程、昆虫的种类、昆虫的益与害、昆虫的传统文化、昆虫的美学等方面对整个昆虫世界有了大概了解。当大家看到形似叶片的叶修、接近手臂长度的竹节虫、媲美兰花的兰花螳螂、比手掌还大的乌桕大蚕蛾、曾经价值36万的光明女神蝶、酷似猫头鹰的猫头鹰蝶、翅面上“书写”数字的数字蝶时,无一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惊呆。通过40分钟左右的参观,大家对昆虫世界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在接下来的“专题报告”环节,昆虫博物馆的殷海生老师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普报告“铁甲雄风”。报告深入简出,从甲虫的趣闻、习性、种类、仿生、保育等方面为营员们展示了全新的“甲虫”世界。最后的“抽丝剥茧”体验环节可把小营员们乐坏了。大家基本上都自己养过蚕,也不同程度的用手去抽过茧表面的散丝,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丝居然能抽完,而且一个蚕茧的丝居然能有1公里左右长。带着疑问和好奇,大家架起了酒精灯,组装好了抽丝架,烧起了“煮茧水”。大概5分钟左右,大家就发现可以用木棍顺利的挑出一根丝头了,然后将丝头缠绕在抽丝架上开始了“漫长”的抽丝体验过程。虽然整个过程可能需要1个小时左右,但却把现场的孩子们乐坏了,大家纷纷排起来了长队,轮番上去转动抽丝机,简直把抽丝当成了一种乐趣。
午饭过后,大家便开始了化学体验环节。葛航铭老师提出“什么是化学”,营员们都兴高采烈地各抒己见。确实,化学是伟大而神秘的,但是化学在生活中又无处不在。今天葛老师就带大家走进厨房,寻找水果蔬菜等中的化学。碳水化合物(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矿物质)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膳食纤维,作为“绿色清道夫”,又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那么这些营养素在哪?我们怎样找到这些我们必不可少的搭档呢?首先是甜甜的水果,顾名思义,甜甜的应该是含有糖的,我们选用了梨作为我们寻找糖类的探路者。将梨榨汁,取上清,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加热之后我们就看到了砖红色的沉淀。这就是著名的菲林试剂,用于鉴定可溶性的还原糖。接着拿出一管白色的浑浊液,同学们纷纷摇头,这到底是什么呢?取白色浑浊液加入碘液,观察到溶液变成了蓝色,看起来好像“中毒”了一样。别着急,接下来我们找“橙子神医”来解毒,将橙子榨汁,取上清后加入到刚刚变蓝的液体中中,神奇的现象发生了,蓝色慢慢褪去,“中毒”的症状得到缓解。这是因为淀粉溶液遇到碘单质形成了蓝色的复合物,而橙汁中的维C具有还原性,碘单质被还原成离子形态,碘离子不能与淀粉形成复合物,故而颜色消失。然后是寻找鸡蛋清中的蛋白质,只取鸡蛋清,加入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振荡之后变成了紫色。一样的物质,不一样的身份。斐林试剂摇身一变就成了检测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最后我们利用了紫甘蓝,给同学们创造了一场色彩的盛宴。将紫甘蓝研磨后取其汁液,分别加入食盐,食醋,小苏打和水,透明的溶液变成了红色(食醋,酸性),蓝色(小苏打,碱性)以及紫色(水和食盐,中性),这些绚丽的颜色都是紫甘蓝中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遇酸变红,遇碱变蓝。通过这几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发现生活中不起眼的水果蔬菜都蕴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告诉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均衡饮食,合理搭配。同时,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小实验启发学生们平时勤于思考,科学源于生活。
此次“昆虫与化学”冬令营活动内容丰富,生动有趣,为孩子们更好地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参与科学体验提供了平台,受到了职工和孩子们的欢迎。我们相信,只要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种子会发芽、生根并成长。